由於計算數十年後的月相及節氣時間可能會有數分鐘的誤差,若新月(即農曆初一)或節氣時間很接近午夜零時,「對照表」內相關農曆月份或節氣的日期可能會有一日之差別。這些情況會出現在2057年9月28日、2089年9月4日及2097年8月7日的新月、2021年的冬至、2051年的春分、2083年的立春和2084年的春分。 香港天文台 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紀年、日期 Era / Date |
直接資料來源 Sources | 附注說明 Notes |
---|---|---|
1–2100 CE 之中曆 | 林晰、邱展毅、劉智漢、鄭垂平、鄭垂平等研究者之中央研究院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3年2月18日版。 中國年號列表。 |
中研院程式採用的主要是薛仲三、歐陽頤兩位研究者所編著的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1940)。2010 CE 至 2100 CE
之農曆則似參照氣象局資料。 請注意:
其他相關資料: 時間規範資料庫 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明代以降) 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公元2200年) 历史车轮 - 历史数据可视化 歷代帝王/年號紀年 → 公元紀年: 表譜和圖錄 常用表譜介紹 中華藝術家網站‧歷代紀年速查 周家發 世界歷史筆記 東亞各國歷代年號 小林さん 東洋歴史年表リスト 年代、年號及大事表 历史纪年之间的换算 历代(帝/王/年号)纪年--公元纪年对照表(前841年--1911年) 電子農民曆 CFarmCale2100 文史古籍校勘工作站 |
唐乾封元年–開元七年 (666–719 CE) | 黃一農(1992)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以唐《麟德曆》行用時期為例 | 麟德曆正式使用應始於麟德三年(乾封元年)。乾封一年至開元七年照中國史曆表朔閏訂正舉隅一文更改,未採用中央研究院版本。 於唐玄宗開元10年閏月,以及開元14年5月,由於無法按文更改,仍使用舊朔閏表。 另可參考:
|
太平天曆 太平新曆 1851–1869 CE |
罗尔纲(1991)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历 四 天历与夏历阳历对照及简表 吴善中(1998)太平天国天历干支、礼拜提前一天原因考 吴善中(2005)太平天国历法研究述评 |
雖可顯示年月日干支與星期,但尚無法解析干支。 |
南明、明鄭時期 (臺灣鄭氏政權) 1644–1683 CE | 譚冰(2012)術數徵驗關鍵之理 英國倫敦博物館藏大明永曆二十五年歲次辛亥大統曆 王叔武(1979)南明史料朔闰考异——《行在阳秋》札记 Wikipedia 相關頁面 |
本工具已依王叔武(1979)南明史料朔闰考异——《行在阳秋》札记校對。
術數徵驗關鍵之理所載南明永曆時期朔閏資料,參考了以下文獻:
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明代以降)的資料沿用清時憲曆,因此恐非實際施行、使用過的曆數。 據大明永曆二十五年中興大統曆(或作大明中興永曆二十五年大統曆),南明永曆廿五年正月甲寅朔。 |
1500–841 BCE 之中國地區朔閏 | 许剑伟(2018/11/16 v5.09)寿星天文历 | 寿星天文历於 721 BCE 起的數據已與张培瑜 1997年第二版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核對。 |
共和元年 841–1 BCE 之中曆 | 饶尚宽(2006/3)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 |
周朝諸侯國年表主要參考 Wikipedia 相關頁面。共和元年之前恐僅能獲得大概年分。 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公元2200年)算出了戰國時期的古六曆曆譜。本工具亦還原了古六曆,納入為可選欄位之一。 未以寿星天文历(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為準。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與董作賓(1960)中國年曆總譜兩書曆數獲得方法不同,尚有可議之處。據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一書前言,「远古时期,中国早期历法是根据观测实际天象...颁行的,而不是事先推步得出的。」因此原先欲以此書為準,未來若有更可靠之來源時再作更改。惟近年來不少簡牘出土,發現舊的曆譜有不少謬誤,只得取用較新的資料。 經黃一農教授漢初百年朔閏析究一文介紹,發現有徐锡祺(1997)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一書。後又發現饶尚宽(2006-3)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卻發現兩書皆按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之曆數,於 104 BCE 與秦至汉初(前246 至前104)历法研究出入甚大,只能放棄使用。此外,此兩書尚未有電子化版本,因此還須作番處理,恐需耗些時日。 於 722–480 BCE, 246–104 BCE 的朔閏,已如下述,採用更為後期考校過的來源。 |
722–480 BCE 之春秋時期魯國朔閏 | 关立行,关立言(2007/11)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 | 原作中,部分資料似乎需要修正。請參照轉換記錄。 此時期魯國建正尚未固定(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研究 p63–73),因此所列出的月干支僅供參考。 另可參考: |
290–247 BCE 之中曆 | 陳來瘋整理之秦統一前日曆(昭王十七年至始皇帝二十五年) | 該表據朱桂昌(2012/6 中華書局)顓頊日曆表整理。朱桂昌以秦獻公十九年作為假定顓頊曆實施年,但據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時期仍舊使用周曆,故顓頊曆實施時間當在秦昭王時期。 雖該表延續到秦王政時期,但由於後有李忠林之更新的資料,故採用之。請注意,此表與李忠林的多有出入,以秦王政元年即已有兩個月之朔日不同。因此可靠性仍有待商榷。 |
246–104 BCE 之中曆 | 李忠林(2012)秦至汉初(前246 至前104)历法研究———以出土历简为中心 | 僅於武帝太初元年採用张培瑜(2007)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 「秦至汉初(前246 至前104)历法研究」原文於漢高祖7年5月記為己巳朔,恐有誤,據「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與「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改作己卯朔。請參照[李忠林](2012)秦至汉初朔闰表。據悉李忠林(2016)秦至汉初历法研究(p217)已改為己卯朔。 另可參考:
|
104 BCE–84 CE 之中曆 | 陈久金(1989/12)敦煌、居延汉简中的历谱(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所附太初元年至元和二年朔闰表 | 當前所見幾乎所有的長曆譜所附太初曆譜,皆為僅依漢書 律曆志「朔不得中,是謂閏月」置閏規則排算所得,未考慮「中氣在朔若二日,則前月閏也」,非實際頒行曆數。實際曆數可能不是光以曆算推步即能得到的。詳見:斯琴毕力格,关守义,罗见今(2007);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例如後漢光武帝建武三年應為閏正月戊子朔。 漢武帝元封7年、太初1年參考:张培瑜(2007)根据新出历日简牍试论秦和汉初的历法、許名瑲(2013/9)漢初月朔考索——以出土簡牘為線索。另可參考:朱桂昌(2013/10)太初日历表(若有能提供本書者,不勝感謝。) |
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西夏、南詔、大理 | 時間規範資料庫 Wikipedia 相關頁面 |
本部分資料尚未仔細測試與校正、驗證!
另可參考:
|
明清實曆節氣 (1516–1941 CE) | 時間規範資料庫 數位典藏與自動推論實驗室 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中西曆對照查詢系統(明代以降) |
此系統所列明朝、清朝、中國傳統曆法 (1516–1941 CE, 缺 1689 CE) 之實曆節氣,資料出處為鄭鶴聲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1994年再版,紀載明武宗正德十年(1516)~ 清宣統三年(1911)及日本大正元年(1912)~ 昭和十六年(1941)年間,每年二十四節氣日期。 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1936年成書。 節氣紀載,自清世祖順治二年起,全以《時憲萬年書》為依據﹔以前則依據陽曆推算,故此前 (1516–1645 CE, 包括明朝) 與實曆多有數日差異;實例見下。 轉換過程發現有些問題須注意:
|
曆注 | 附於各欄標頭 | 本工具所列曆注僅供研究用,無關命理,請勿用來測吉凶。 日時九星推法尚無定論,因此做出來的也只能說是一家之言。本工具之 日家九星大致採用こよみのページ之日本算法,非採玄空飛星一派每日紫白飛星算法。
自每年"不論前後"最接近冬至之甲子起"陽遁"(ようとん,順飛),
至每年"不論前後"最接近夏至之甲子起"陰遁"(いんとん,逆飛), 每陽遁、陰遁週期應各有 3 (365/2/60|0) 甲子 180日。 assert: 陽遁、陰遁週期(180)被九星長度(9)整除,9|180。 故每年陽遁、陰遁週期各一次,共360日。 但一年實有 365日或 366日,因此每年「遁」的起始日會前移五六日。 若某次週期達 240日而非 180日,則後 60日採"日家九星の「閏」",「遁」到正半(30日)後反「遁」。 此時,是次週期起頭在前一至日之前不到 30日,週期結尾在後一至日之後不到 30日。 e.g., ................前至日.........................後至日.... ...反遁..29日......↑......365.25/2≈182.6日.......↑....30日..反遁.. |
日本書紀の日付 660 BC–593 CE | 関野 樹 HuTime - 時間基盤情報 - 暦変換 (2016/8) 上古天皇の在位年と西暦対照表の一覧 |
いずれも『古事記』・『日本書紀』に記述される在位期間を機械的に西暦に置き換えた年代であり、考古学的に確証はありません。 小島荘一『日本書紀』 の暦日據小川清彦說法推測,日本書紀中的紀年,從五世紀中期元嘉暦日傳至日本,並開始使用 (如安康元年 454 CE) 後的內容可能以元嘉暦推算,在那之前則以此書成書當時使用的儀鳳暦(麟德曆)推算。為了便於計算,採平朔儀鳳暦而非一般的定朔法。由於皆為成書當時的回推,因此不是實曆。據裴松之三國志注卷30魏志倭人傳引用魏略(三世紀),「其俗不知正歲四節,但計春耕秋收爲年紀」。由内山守常1981年3月古代の暦引惟宗允亮政事要略卷25,日本可能在推古天皇11年遣使(陽胡 玉陳)至隋,推古天皇12年學成歸國後方始自製曆(元嘉暦)。參考日本の暦 HuTime 與上綱秀治的曆數資料於神護景雲二年四月、延暦十三年五月不同,與こよみのページ於昭和22年不同。請見詳細比較。本工具於昭和22年採用實曆,由於国史大系圖像於神護景雲二年四月有甲戌朔註記,因此採用之。延暦十三年五月除類聚國史卷73癸酉朔外,皆為壬申朔;本工具以較多人採用的為準。 HuTime 主要參考了以下文獻:
|
日本の旧暦、和暦 593–1872 CE | Wikipedia 天皇の一覧、日本の元号一覧。 上綱秀治さんの月の大小 |
情報源によって多少の違いがあります。並んでみた結果(旧暦毎月日数の比較をご覧ください)、上綱秀治さんの資料に決めました。 旧暦資料來源有些許出入。請參照旧暦毎月日数の比較。在經過交叉比對後,本函式庫暫採用上綱秀治「月の大小」作為來源。 紀元名稱盡可能接近史料記載之主要型態。古代之紀元名稱多非当用漢字。 「月の大小」は以下の文献を参考にしました。 暦を知る事典 / 岡田芳朗[ほか]著 東京堂出版, 2006.5 日本暦日原典. 第4版 / 内田正男編著 雄山閣出版, 1992.6 日本暦日総覧 / 古川麒一郎[ほか]共編 本の友社, 1992.5-1995.2 他の情報源: 【換暦】暦変換ツール 和暦年別表目次 (6世紀) suchowan: Calendars and Eras 和暦(わごよみ) CASIO こよみの計算(此和暦・西暦+時刻換算工具大小月未甚準確?見寛政暦、和暦から西暦変換(年間朔日)) 旧暦/グレゴリオ暦対照表 新暦と旧暦を対照できる資料を調べる 日本全国の地方暦 公卿類別譜 ~公家の歴史~ |
日本の旧暦 1872–2070 CE | こよみのページ旧暦のページ | 今ネットで入手できるデータはこよみのページだけなので、使わせて頂きました。 當前所能獲得之來源以こよみのページ為主。其他可參照來源為海上保安庁海洋情報部1997-2010年の新暦・旧暦対応表(非公式),惟尚不夠全面。 |
明治以降の和暦 1872 CE– | Wikipedia 相關頁面 | 明治5年(1872年)に、従来の太陰太陽暦を廃して翌年から太陽暦を採用することが布告された。「來ル十二月三日ヲ以テ明治六年一月一日ト被定候事」(グレゴリオ暦#日本におけるグレゴリオ暦導入) |
滿洲國曆數 1932–1945 CE | 大同 (満州).
(2013/3/17). In Wikipedia. Retrieved 2013/4/1. 康徳. (2013/3/16). In Wikipedia. Retrieved 2013/4/1. |
滿洲國採用 Gregorian calendar,與當時的日本相同。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満州国建国宣言、満洲国 時憲書) 姜念东. (1980). 伪满洲国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 解学诗. (1995). 伪满洲国史新编. 人民出版社. |
한국의 연호 918–2050 CE | KISTI 한국표준연력 | 所取之韓國標準年歷似來自한국의
표준연력 DB 시스템 구축之研究結果。此線上轉換程式似有十數處輸入錯誤(typo),已按照曆法規則加以修正;惟無法保證完全準確。轉入過程可參考未整理之記錄。 其他可參考之文獻如高麗時代年歷表(2009)、조선시대 연력표(한국표준연력표 3)(2009)、韓甫植(1987)韓國年曆大典(한국년력대전)。因不諳韓語,無法作深入研究校正。 |
朝鮮三國時代 | 時間規範資料庫 朝鮮半島君主列表 |
本部分資料尚未仔細測試與校正、驗證! 其他可參考之文獻如삼국시대 연력표(2009)(三國時代 年曆表, 57 BCE–935 CE)、韓甫植(1987)韓國年曆大典(한국년력대전)。因不諳韓語,無法作深入研究校正。 |
越南王朝 | 越南君主列表 大越史記全書 Niên hiệu Việt Nam 越南年號列表 |
本部分資料尚未仔細測試與校正、驗證! |
Âm lịch (越南陰曆) 1800–2100 CE | Hồ Ngọc Đức Âm lịch VN | 越南與中國相同,民間仍常以 "Âm lịch" (陰曆),而非 "Âm dương lịch" (陰陽曆)來稱呼傳統陰陽暦法。 南北越時期,北越採用 UTC+8,因之與中曆日期相同。南越採 UTC+9,可使用本工具所列曆數。但請注意:Hồ Ngọc Đức 所使用之天文演算法可能不夠精準! 1943年至1967年官方數次改變時區,請參考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越南農曆一文。 另依此文,「精準到日」最多恐怕僅能上溯至陳朝 1306 CE。且 1306 CE 之後至西山朝末 1802 CE 史料未全;除本工具已列出的曆數外,所有與中國曆不同的曆數,皆尚未有足夠的史料以復原之。因不諳越南語,無法作深入研究校正。 其他相關資料: Chuyển đổi giữa Dương lịch và Âm lịch Huyền bí Đổi ngày dương lịch sang ngày âm lịch. Đổi ngày âm lịch sang ngày dương lịch. 越南君主: BẢNG TRA NIÊN ĐẠI CÁC TRIỀU VUA VIÊT NAM, BẢNG TRA NIÊN HIỆU CÁC TRIỀU VUA VIỆT NAM 明清时期的中越关系:明朝为何撤出越南 |
泰國佛曆 | ปฏิทิน พ.ศ.2560/2017 จันทรคติไทย - myhora.com | 本部分資料尚未仔細測試與校正、驗證! 除了拉瑪九世之後,泰國佛曆與公元的新年同步之外,之前的國君以陰陽曆為主。因為技術性原因,現在還沒有辦法僅僅以曆數資料配合函式庫,來表現出正確的年分。因此泰國佛曆必須以本紀年工具的所列出的日期,才能與達到與資料來源相同的表達。 |
泰國王朝 | 泰國君主列表 | 本部分資料尚未仔細測試與校正、驗證! 泰國皇室資料以維基百科英文版為主。對於拉瑪九世之前的國君,本工具以公元年份、公元日期為主,因此本工具所列出的年份,可能會有一到兩年的誤差。但對 King Sri Indraditya,年份仍有問題。 |
琉球國 1187–1879 CE | Wikipedia, Wikisource 上之琉球正史, 中山世譜並紀事抜書 1893(明治26) 写本, 琉球国中山世鑑, 中山世鑑 | 英祖王朝之前,屬傳說時代。除了球陽記事以御主即位年數帝王紀年外,皆以中國宋元明清年號紀年。除了紀年不清者或極少數尚宣威王之類特例外,基本上與明清同,皆採前任君主亡故後逾年改元法。另除球陽外早期之正史極少紀月紀日,球陽在卷十一尚敬王九年後才出現較多紀月紀日,尚穆王五年後慣常性紀錄月日。注意:未確定琉球國是否每年領受中國來的官曆。亦未確定 尚寧王二十一年 (1609 CE) 薩摩藩入侵並干涉內政後,琉球國是否仍奉中國之朔閏。 |
تقويم هجري(伊斯蘭曆、回曆、Hajra calendar) | Wikipedia: Tabular Islamic calendar | 請注意,伊斯蘭曆有數種類,這邊採用的是毋須觀測天象,可直接由規律推斷的 Tabular
Islamic calendar。 伊斯蘭曆每日以日落時刻分日。例如 AH 1/1/1 可與公元 622/7/16 互換,但 AH 1/1/1 事實上是從 622/7/15 的日落時算起,一直到 622/7/16 的日落前為止。 |
古埃及朝代 | 3100 BCE–715 BCE: Joann Fletcher. (2016). The Story of
Egypt: The Civilization that Shaped the World (Pegasus Books) 726 BCE–311 BCE: A Chronological Survey of Precisely Dated Demotic and Abnormal Hieratic Sources, Version 1.0 (February 2007) Wikipedia |
採用此2文件與 Wikipedia 推敲而成,前期可能有上百年的差距,即使是後期亦僅精準至一兩年。 |
赫梯君主列表 | Trevor Bryce. (2002). Life and society in the Hittite
world. OUP Oxford. page. xi : List of Hittite Kings. Trevor Bryce. (2012). The world of the neo-Hittite kingdoms: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kipedia |
採用此2文件與 Wikipedia 推敲而成,可能有數十年的差距。 |
美索不達米亞王朝 | The Assyrian Kings List, Wikipedia | 採用此一文件與 Wikipedia 推敲而成,即使是後期亦僅精準至百年。 |
Babylonian Calendar (巴比倫尼亞曆) | Robert Harry van Gent Babylonian Calendar Converter (626 BCE to 75 CE), Wikipedia | R.H. van Gent 此 converter 之朔閏主要採用 Parker and Dubberstein
(1971) 之資料,與實曆仍有一兩天之差距。
An analysis of these tables confirms earlier claims that sequences of more than two months of either 29 or 30 days in succession occur fairly commonly: so there are 63 sequences of three 29-day months in succession and 386 sequences of three 30-day months in succession. Even longer sequences are also present but only for 30-day months: there are 79 sequences of four 30-day months in succession and there is one sequence of five 30-day months in succession (Nabonassar lunation numbers 2961 to 2965). There is also one lunation of unusual length: the month Arahsamna in the 10th year of Darius I (Nabonassar lunation number 2916) has a length of 31 days.本工具採用 Wikipedia 之月名,在轉換上仍有不盡如人意處。至於各王朝之年代,本工具亦採用了 Wikipedia 之資料。但請注意:Persia (Achaemenid Empire) 與 Babylonian Calendar 置閏法可能有差異,且後期可能使用 Zoroastrian solar calendar。 Alexander III (亞歷山大大帝) 所屬之 Argead dynasty 與 Seleucid Empire 宮廷可能採用 Ancient Macedonian calendar,雖閏朔同 Babylonian calendar,但月名不同;且年首置於秋季,因此與本工具所列亦有差別。 |
彝曆 | 主要採用研究者如老板萨龙與其他網路上的資訊。詳見 Wikipedia。 | 現彝族用曆多與中國傳統曆法(農曆)同化。本工具所附為計算所得之古代彝族十月太陽曆,請注意。惟當前亦有部分人士,推動復興此彝族傳統曆法。此外,本函式庫尚無法解析時段。 |
西雙版納傣曆 | 张公瑾西双版纳傣文历法星卜要略历法部分译注 、傣历中的纪元纪时法 | 基本上按张公瑾文中之計算公式推算,加上過去暦書多有出入,因此與實暦恐有部分(多為一兩天內)差距。此外,按张公瑾文中之置閏法,去排初期至713年的曆譜,將遇到某些年之元旦位在五月的問題。為使元旦位在六、七月,須限制可轉換之範圍於傣曆714年至3190年期間內。此外以638年3月22日為7月出1日,排到639年3月22日,應是傣曆6月出11日而非傣曆6月出12日。期間有一日之差,此為應注意處。 |
緬曆 | Cool Emerald (2015). Algorithm,
Program and Calculation of Myanmar Calendar Wikipedia 相關頁面 |
早期緬曆 (ME1060, 1698 CE 前) 尚未能確認,現有多種版本,多差距一兩天內。 關於各王朝資料,僅參照 Wikipedia 相關頁面,未作進一步確認。此外,由於系統限制,各月僅能以月次表現。月名與完整日期表示須參照相對應之緬曆。 |
馬雅長紀曆 | 中部美洲長紀曆 | Using GMT correlation (GMT 換算). The starting-point is
equivalent to August 11, 3114 BCE in the proleptic Gregorian
calendar, or JDN 584283. 注意:據 mayaman@ptt (2016) 言, 目前比較流行的是GMT+2 如果你要統治者紀年的話。 |
הַלּוּחַ הָעִבְרִי / Hebrew calendar / Jewish Calendar / 希伯來曆 / 猶太曆 | Jewish Calendar Rules Calendar Converter |
以色列現行曆法。 |
हिन्दू पंचांग / 印度曆 | 矢野道雄, 伏見誠: Pancanga (version 3.14) Hindu calendar |
Using Surya Siddhanta constants instead of Pancha-Siddhantika. |
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पंचांग / 印度國定曆 | Indian national calendar | Usage officially started at Chaitra 1, 1879 Saka Era, or March 22, 1957. |
تقویم بهائی / 巴哈伊曆 / Bahá'í calendar / Badí‘ calendar | Bahá'í calendar | 現行巴哈伊曆與公曆同步。 |
科普特曆 | Coptic Calendar - OrthodoxWiki | Coptic calendar |
衣索比亞曆 | Ethiopian calendar | 月份起始與 Coptic Calendar 相同。 |
現行藏曆(時輪曆)研究中 | 現暫緩處理,待有機會取得可靠的朔閏表或藏漢曆日與日間對照表後再開工。
其他相關資料: 藏历漫谈、Dieter Schuh (舒迪特): Untersu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tibetischen Kalenderrechnung.(若有能提供本書中文版者,不勝感謝。) 陈久金、黄明信:藏历的原理与实践 民族出版社1987年出版(若有能提供本書者,不勝感謝。) |
|
敦煌曆研究中 | 因非身在學界,若有能提供相關資料,例如東方學報 第45册(1973年9月)中,藤枝晃(1973/09/20)敦煌暦日譜一文者,不勝感謝。 |
-9.5for UTC-9:30) 🔢
本函式庫為 CeJS 日期轉換計畫的一部分。若有任何建議以及疑問、錯誤回報等,請移步 CeJS issues @ GitHub 。
📧 (請手動繕打電子郵件位址)